背景
第五届中国情感计算大会(CCAC 2025)讲习班简介
2025-06-11 10:53 HITSZ-HLT    (浏览量)
图片


第五届中国情感计算大会(CCAC 2025)将于2025年7月18-20日在成都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特别设置的讲习班环节堪称亮点纷呈,汇聚了情感计算领域四位顶尖青年学者,聚焦最前沿研究方向。

讲习班由杨亮副教授和连政副研究员共同主持,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东南大学李勇副教授将深入探讨“共情智能”的核心挑战——多模态情感分析,解析如何融合文本、语音、表情、生理信号以提升情感识别的精度与鲁棒性;北京邮电大学李朝卓副研究员则瞄准大模型安全的核心痛点,分享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大模型自动越狱攻防研究,推动安全防御从被动走向主动;北京大学杨耀东研究员将剖析具身智能的关键难题——视觉-语言-行为模型的对齐问题,介绍其团队在灵巧操作VLA上的最新进展及后训练的对齐算法;香港大学冯夏冲博士后则聚焦大语言模型的社会智能,系统阐述其在博弈交互场景中的建模、优化与评估框架。这四个专题不仅覆盖了情感计算与大模型结合的热点,更由成果丰硕的讲者领衔,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探索情感智能前沿趋势与突破性进展的学术盛宴。大会及讲习班注册已开启,不容错过!

详情请访问会议官网:http://ccac2025.xhu.edu.cn/


讲习班专题一

图片

李勇 东南大学

题目:迈向共情智能:多模态情感分析挑战与机遇初探

时间:2025年7月18日 09:00–10:20

摘要:情感计算旨在构建具备感知、识别、理解与反馈人类情感能力的智能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核心目标是弥合人类情感表达与计算机理解之间的鸿沟,赋予机器基本的共情能力,从而实现智能及人性化的人机交互。当前多模态情感识别通过融合文本、语音、面部表情与生理信号等多源数据,有效提升了情感识别的准确性与鲁棒性。然而,受限于多模态数据的异构性与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当前方法在复杂场景下仍面临诸多挑战,识别精度尚未达到与人脸识别等任务相当的水平。本报告将系统回顾多模态协同增强情感分析的关键问题与最新进展,重点聚焦情感表示、语义对齐、模态融合、模态缺失处理以及生理与行为模态的耦合机制,并介绍研究团队在相关方向的探索与成果,进一步探讨大模型驱动下的多模态情感计算新范式。

讲者:李勇,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PALM实验室副教授,香江学者。2020年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留学和工作。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单/多模态情感理解及其下游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领域内国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涵盖 TPAMI、TIP、TAC、TNNLS、NeurIPS、CVPR、ICCV、ICML 等。入选2021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博;获中国多媒体大会ChinaMMM 2022 最佳海报奖。作为AI方向负责人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早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康复训练范式效果精准评估”研究课题,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博俱乐部副秘书长。个人主页:https://mysee1989.github.io/。

讲习班专题二

图片

李朝卓 北京邮电大学

题目:基于认知学习的大模型自动越狱攻防研究

时间:2025年7月18日  10:40–12:00

摘要: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交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但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通过越狱手段诱导模型生成有害或越界内容的行为,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核心挑战之一。传统的规则式防御机制难以应对动态演进的对抗攻击,而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解与模拟人类对抗思维提供了新视角,有望从根源上提升模型的自我防护能力。本研究聚焦基于认知学习的大语言模型自动越狱攻防技术,围绕攻防动态性、自适应防御等核心问题展开,旨在推动大语言模型安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认知防御,为人工智能安全生态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

讲者:李朝卓,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研究员,惟新学者。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小土科技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可信大语言模型、社交网络分析、推荐系统等研究工作,在NeurIPS、ICML、KDD等 CCF-A类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获得WSDM 2023 、PAKDD2023等最佳论文奖项,率队获得CIKM-Cup、KDD-Cup等知名会议竞赛奖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讲习班专题三

图片

杨耀东 北京大学

题目:视觉-语言-行为模型的对齐问题

时间:2025年7月18日  14:00–15:20

摘要:视觉-语言-行为(Vision-Language-Action, VLA)模型在具身智能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使智能体能够通过视觉感知环境、理解语言指令,并执行合理的物理交互。然而,由于跨模态融合的复杂性,VLA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对齐问题,包括跨模态一致性偏差、长尾任务泛化困难、价值偏差以及安全性约束。本报告将介绍北大课题组在灵巧操作VLA上的最新进展以及后训练的对齐算法。

讲者:杨耀东博士,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博雅学者)、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中心执行主任。获人社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资助。研究方向为智能体安全交互与价值对齐,科研领域涵盖强化学习、AI对齐、多智能体学习、具身智能。发表AI领域顶会顶刊论文一百余篇,谷歌引用八千余次,曾获ICCV’23最佳论文奖入围、CoRL’20最佳系统论文奖、AAMAS’21最具前瞻性论文奖、WAIC’22云帆奖璀璨明星、ACM SIGAI China新星奖。带领国内团队研发多智体强化学习算法首登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主导Baichuan2、鹏城脑海33B、香港HKGAI大模型价值对齐工作,碳材料大模型工作刊登于Cell子刊。

讲习班专题四

图片

冯夏冲 香港大学

题目:面向博弈交互的大语言模型社会智能体建模与优化

时间:2025年7月18日 15:40–17:00

摘要:本报告聚焦博弈论场景中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社会智能体研究,系统梳理当前研究进展,构建“博弈框架—社会智能体—评估”三维分类体系。博弈框架涵盖选择类与交流类博弈,智能体维度涵盖偏好、信念、推理及其交互机制,评估体系则涵盖通用与特定评估指标,并比较当前模型在不同博弈任务中的表现。报告最后总结研究趋势,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为LLM社会智能体的建模与评估提供系统参考。

讲者:香港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博士。ACL Rolling Review Area Chair。研究兴趣为大语言模型,社交智能体。在ACL、AAAI、IJCAI、TMLR、TASLP、TNSRE等CCF-A类和中科院1区会议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CCL 2021最佳英文长文奖。

审稿:徐睿峰
校正:王   丹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Return Top